京师朝议,翰林侍读李时勉上奏反对停罢下西洋。
他的理由还挺务实的,他说下西洋一可以扬我国威,二来还能互通有无。
杨士奇表示反对,他认为许多藩国趁机多贡、冒贡,空耗国力,必须罢去,与民生息。
李时勉嘲讽道:“敢问阁老,市面上青花白瓷碗多少文一只?”
杨士奇觉得好像被羞辱了,他堂堂大学士,竟然被问这种小儿科问题,没好气道:“普通白瓷碗,三五文一只也有,若是青花瓷碗,最多十来文便能买一只。”
李时勉又道:“再请问阁老,我大明与藩国通贡时,青花白瓷碗折抵多少文一只?”
杨士奇冷哼一声:“我天朝技艺天下独有,藩国绝无。不过,青花白瓷碗嘛,想来最多翻上百倍价折抵吧。”
“错!”李时勉大声道,“一只青花白瓷碗折抵给藩国是三千七百五十文,翻了数百上千倍。”
原来大明与外国通贡贸易,是通过折抵法来交易的。比如藩国送来一头牛,折价多少钱,然后大明朝给他多少个锅碗瓢盆,算多少钱。这笔账算下来,往往是大明给出的物资折算价是藩国物资的成倍甚至数倍之多。
账面上看起来,那自然是大明亏了许多。但是,这个通贡贸易,定价权在大明。
于是,藩国进贡的许多高价值的东西就被会强行压价。
李时勉又朗声对众臣说道:“诸位同僚手中所用的象牙笏板,象牙够珍贵吧?我天朝所产不多,唯有西洋诸国多产,诸位可知,入贡时,象牙多少一斤?”
有人奇道:“怎么也得四五十文一斤吧?”
李时勉大声否决:“错!象牙一斤六文钱!出了大明门,街上吃一碗面条尚且有点不够,却可以买一斤象牙!”
众人议论纷纷,但凡有点脑子的,这时候都算出来了,这么个贸易法,肯定是咱们大明赚钱了啊。
杨士奇脸涨红了,他觉得受到了羞辱。
他反对下西洋的原因其实都不太方便往外说,一是下西洋的宝船是工部出钱,但赚的收益却是皇帝的,现在朱高炽愿意放弃这部分收益,让国库省点钱,本意是为了与民休息。
第二个原因就更阴暗了,江南大族怎么才能通过海外贸易赚更多?禁海!官方不再与诸国贸易,江南大族便可以走私,那才叫暴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