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李国助看来,这主要有两个原因:
一方面,17世纪是这次小冰期的高峰阶段;
另一方面,是土豆、玉米、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,在17世纪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。
相比之下,进入18世纪以后,土豆和番薯分别在欧洲和中国得到了大力推广。
再加上小冰期也在这个世纪逐渐趋于缓和。
所以尽管还处在小冰期之中,但18世纪以后的世界,却在渐渐地告别饥荒,
甚至还出现了人口爆发式增长的现象。
很显然,如果在17世纪,土豆、番薯、玉米等美洲高产作物就能得到大力推广的话,
或许不能让人口出现18世纪那样的爆发式增长,但至少可以杜绝普遍危机的出现。
不过在李国助看来,在17世纪的南海边地推广番薯,是真的不如推广土豆的。
从温度适应性的角度来看,
土豆是一种喜冷凉的作物,正适合南海边地这种温带季风气候。
而番薯则是一种喜温作物,更适合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推广。
从水分适应性的角度来看,
土豆和番薯都是比较耐旱的。
南海边地的年降水量为600至900毫米,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东南侧,是适合农耕的地区。
尽管在处于小冰期高峰的17世纪,南海边地肯定比现代更冷更干旱一点,
但年降水量肯定不会低于400毫米,肯定能满足土豆生长发育的水分需求。
另一方面,土豆不耐涝,如果土壤积水,会导致块茎缺氧,引发腐烂等问题。
而南海边地的降水量哪怕是在高峰时期,也不至于令其疏松的黑土地达到积水的程度。
从烹调适配性的角度来看,
土豆显然比番薯更百搭,能与更多其它食物搭配,制成多种菜肴。